研究中心近日在社交网络心理问题检测方面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论文链接: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5vt7x182

家庭暴力不仅严重威胁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挑战。随着家庭暴力问题愈发严峻,社会与心理学研究逐渐将目光转向施暴者的行为动机与心理特征。然而,尽管学术界已有不少针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但大多集中于受害者的视角,对施暴者的心理结构缺乏系统性探讨。这种研究局限阻碍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的制定。

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中心与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研究,重点分析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The 4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CogSci 2024),论文题为“ADViRDS: Assessment of Domestic Violence Risk Dataset and Scale on Social Media”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深入分析施暴者的心理特征,揭示其行为模式,并探索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大语言模型对施暴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准确识别。研究开发了一个全新的心理特征检测数据集及量表——ADViRDS,不仅丰富了家庭暴力领域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的社会干预和心理支持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分为ADViRDS的构建和基于ADViRDS的实验分析两个部分。

图 1数据收集、标注和量表构建流程

在量表构建方面,团队与心理学专家合作,开发了一个六维度的评估量表,将施暴者的心理特征划分为创伤经历、品行不良、人格偏离、情绪失调、认知偏差和暴力倾向六个方面。这一量表的设计参考了诸多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如哥伦比亚-自杀严重度评定量表(C-SSRS),并通过专家和数据的迭代标注不断完善。研究发现,这些维度能够系统性地揭示施暴者的行为模式:童年时期的创伤可能促使他们在成年后合理化暴力行为,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则与暴力倾向密切相关,而情绪失调和认知偏差常常使施暴者在家庭关系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表 1家庭暴力心理风险评估量表

评估条件 描述
C1创伤经历(Trauma Experience),如被躯体虐待、被性虐待、被冷暴力、被情感虐待、被情感忽视、贫穷…
C2品行不良(Misconduct),如赌博、酗酒、药物滥用、吸毒、挥金如土…
C3人格偏离(Personality Deviation),如明显嫉妒、多疑、偏执、冷血…
C4情绪失调(Emotional Dysregulation),如冲动、易愤怒、易激惹、控制欲强、自控能力弱…
C5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如明显偏离大众认知、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绝对化、贴标签、个人化、读心、预测未来、情绪推理…
C6暴力倾向(Violent Tendencies),如暴力史、虐待动物、威胁他人、打砸物品…

在数据集构建上,为了获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数据,团队评估了中国四大主流社交平台——微博、豆瓣、小红书和知乎的适用性。经过详细调研,发现微博和豆瓣的内容多为简短叙述或受害者交流,小红书以图片为主,无法支持深入的文本分析。而知乎平台上关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则包含了对施暴者行为的详细描述。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从知乎平台抓取了2012条相关回答,经过细致筛选后保留了579条高质量数据。这些数据由心理专家团队进行标注并复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标注一致性通过Fleiss’ κ系数评估,平均值达到0.708,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团队使用了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来测试其在识别施暴者心理特征方面的表现。实验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模型,包括适用于跨语言分类任务的Zero-shot模型(mDeBERTa和XLM-RoBERTa),优化中文处理的微调模型(如MacBERT和RoBERTa-wwm),以及最新的大语言模型(GPT-3.5和GPT-4)。数据集按7:1.5:1.5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以确保模型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表 2 各模型在数据集上的整体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大语言模型(如GPT-4)在分析复杂心理行为特征方面的整体表现更优,展示了其在文本理解和心理分析上的强大能力。然而,研究也发现,模型在识别一些隐性特征方面仍存在挑战。创伤经历和人格偏离是模型检测的难点,可能是由于这些特征较为隐蔽,难以通过受害者的叙述直接反映。相对而言,情绪失调和品行不良是最容易被模型检测到的特征,这反映了施暴者在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项研究展示了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家庭暴力领域的巨大潜力,并为未来基于AI的心理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研究也指出,现有模型在某些心理特征的识别上仍有待优化。通过深入了解施暴者的心理动因和行为模式,研究团队希望推动社会各界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策略,从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分类: 新闻